欢迎光临开封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官网!

杞县空桑:世界伊姓的血脉之根

发布时间:2023-05-03 11:47:26 人气:7467

伊尹后人开封拜伊尹
  
  对于客家人来说,清明祭祖是一件再重要不过的事情。往年这个时候,福建宁化人伊荣稳都会回到家中,和父母、族人一起去祠堂祭拜先祖,但今年清明节,伊荣稳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家去祠堂祭拜先祖,而是不远千里来到开封,代表父母祭拜伊姓始祖伊尹。
  
  来到开封,伊荣稳才发现,前来祭拜始祖伊尹的并不是他一个。除了来自四川广元的伊国华,还有来自江苏、山东、河北、浙江、安徽等地的近百位伊尹后 人。4月5日下午,近百位伊尹后人带着无限激动和崇敬之情,来到杞县葛岗镇空桑村——伊姓始祖伊尹的出生地,在伊尹塑像前,上香、鞠躬,祭拜始祖。
  
  当晚,伊荣稳和大家还来到居住在开封县八里湾镇伊寨村的伊尹第140代长门孙伊海誉等伊尹后人那里,与他们相聚,一起喝酒吃饭。饭桌上,欢声笑语连成一片,瞬间他们的距离拉近了,心贴得更紧了。
  
  伊尹被奉为伊姓始祖
  
  伊姓人认名相伊尹为得姓始祖,自称是伊尹的后人,有何根据?
  
  记者翻开《百家姓》发现,伊姓排名230多位,是当今较少见的姓氏。根据记载,伊姓来源有三:一源于上古。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他出生后寄养 于伊侯长孺家,他的后代便以伊为姓。一为历史上伊娄氏所改。《魏书·官氏志》有记载云:后魏鲜卑族有可汗拓跋邻,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后分为二姓,一姓伊, 一姓娄。第三种来源于商朝名相伊尹。
  
  河南省姓氏研究会副会长石小生说,伊姓虽然源于尧,但得姓于尧却没有真凭实据。刘、唐、杜、祁、伊等很多姓氏都源于唐尧,可见唐尧并不姓伊,史书也 没有记载唐尧的哪个子孙姓伊。而相比于唐尧,伊尹在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卜辞中曾被多次提及,这是“伊”作为一个姓氏的最早记载。所以,伊姓后人以伊尹为 得姓始祖顺理成章,更为可信。
  
  伊姓望族居陈留,《郡望百家姓》中记载:伊氏望出陈留郡。陈留郡即今开封县陈留镇一带。据史料记载,秦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 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其时辖地,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市区、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北魏时期改治 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据记载,伊姓早期在中原地区活动,汉唐时在今山东、山西均有伊氏踪迹,以陈留郡为郡望。宋代以来,在今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江苏、福建、广东、云南及东北地区等地均有伊氏分布。据统计,伊姓在全国约有10万人,虽然人口不多,但分布极广,尤以河北最多。
  
  伊尹:从奴隶到一代名相
  
  伊尹何许人也?缘何受到人们的尊崇?
  
  6月17日,记者来到市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开封饮食文化博物馆馆长孙润田的办公室。他得知记者想要采访关于伊尹的情况,拿出自己主编的 《伊尹与开封饮食文化》一书后说:“上世纪80年代参加编写《开封饮食志》时,我知道了中国烹饪始祖伊尹的故里就在开封。打那以后,我开始了伊尹遗迹的寻 觅。”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中记载:夏后皋八岁庚辰四月初八生。因其母亲在伊水居住,以伊为氏。据史料记载,伊尹是商朝的开国功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 治家,有中国历史第一贤相之美誉,是烹饪学的创始人、中国美味饮食的开创者,历代餐馆、酒肆、饭店等都尊伊尹为圣人,餐饮界奉其为“鼻祖”、“厨圣”、 “烹饪始祖”。
  
  “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据孙润田介绍,伊尹是奴隶出身,被有莘国君庖人收养,从小学习烹饪技术。有一 天,因为一道大雁汤做得非常好喝,成汤找伊尹问话。伊尹从食材、调味、火候等方面一一道来,并把做菜和治国的道理巧妙结合。这番话,被后世演绎为“治大国 若烹小鲜”。他遂被商汤王看中,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佐四代五王,被后人尊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
  
  “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孙润田说,伊尹认为调味之事是很微妙的,要特别用心去掌握体会,烹饪的全过 程集中于鼎中的变化,而鼎中的变化更是精妙而细微,语言难以表达,心中有数也应悉心去领悟,经过精心烹饪而成的美味之品应该达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 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的水平。就是说,做菜时要注意不能过咸、过辣、过酸、过甜,要讲究选料和火候,只有调味得当,火候恰到好处,菜肴的质味才最佳。这就是伊尹创立的“五味调 和说”和“火候论”。历代厨师都以伊尹的“五味调和”理论为指导,恪守“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的原则。时至今日,我国的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在召开中国 烹饪研讨会时,还悬挂伊尹的画像。
  
  中药汤剂,据传也是伊尹发明的。相传最早的草药,并不是煮成药汤来喝的,而是放在嘴里嚼嚼了事。当时,因为吃草药而中毒的事屡有发生,且疗效并不显 著,所以伊尹拿自己做试验。最终,他通过自身的试验证明:把草药熬成汤汁喝下去,不仅易于人体吸收,疗效也更显著。把几味草药搭配使用,疗效更明显。这种 吃中药的方法最终得到推广,进而改变了先民们的用药习惯,并流传至今。
  
  伊尹生于空桑
  
  伊尹出生在什么地方?伊尹后人为何来开封祭拜始祖伊尹?
  
  传说,伊尹的母亲住在伊水边,她怀孕后,有一天梦见一位神仙告诉她,第二天如果看到家门口的石臼出了水,就赶紧往东走,千万别回头。次日,那石臼果 然冒水了,她赶紧喊邻居们逃命。跑了十余里地后,她忍不住回头,发现身后已是一片汪洋。她的脚像生了根,身体慢慢变成一棵空桑树。有莘国的一名女子采桑 时,在一棵大桑树的树洞里捡到一名男婴,抱回去献给国君,国君把婴儿交给他的厨师抚养。虽是传说,却与《吕氏春秋》、《水经注》的记载基本相同。
  
  伊尹出生在空桑,空桑在哪儿?孙润田说,根据史料记载和有关专家的考证,空桑就是现在的杞县葛岗镇空桑村,村内现存有一块“宋真宗御制碑”,碑额为“二龙戏珠”的浮雕,碑上刻有“宋真宗皇帝空桑伊尹庙碑赞”12个刚健秀丽的隶书字体。
  
  杞县伊尹研究会秘书长张俊昌也认为,伊尹的故里就在杞县,生于空桑。今年60岁的张俊昌是杞县空桑村人,研究伊尹文化30多年,并编写了几万字的 《伊尹传》。“关于伊尹生于杞县空桑的记载有很多。”张俊昌说。据他介绍,《史记》记载:“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吕氏春秋》记载:“有莘氏女子 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除此之外,《帝王世纪》里也记载:“伊尹降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 于商周时。”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揽辔录》里记载:“丙寅过雍丘县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河南通鉴》里记载:“伊尹,名挚,夏末商初人, 生于杞之空桑,别称伊尹村。”《杞县志·地理》里记载:“空桑城,伊尹生地,亦名伊尹村,即今县城西十二公里的西空桑村。”
  
  张俊昌说,伊尹去世后,商王沃丁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伊尹生日)都到空桑伊尹庙大祭,一连3年。为了永远纪念伊尹,沃丁将伊尹出 生的大空桑树西侧的村子赐名“空桑”。后来,为了守护桑林,一部分人搬到了桑林的东边居住,仍叫“空桑”,后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人们为了便于分辨,就称 西边的空桑村为西空桑村,东边的空桑村为东空桑村,当地有“一里二空桑”的说法。在杞县葛岗镇,至今还有东西两个空桑村。
  
  据西空桑村老年人讲,村里古时候就有伊姓居住。因为当时人们大多没有文化,又因“伊”和“尹”这两个字都是姓氏字,并且是形近字,常常混淆分不清 楚,由于年数太多了,他们伊氏后代也有人说自己是姓“伊”的,也有人说自己是姓“尹”的,至于外姓人就更弄不清楚了。一直传到上个世纪70年代,伊氏人丁 不旺,村里仅存一家,人们又说他家姓尹。当时他家是西空桑村生产大队第一生产小队人,家里就叔侄二人。老先生叫尹明园,当过教书匠,还会给人看病。他的妹 妹出嫁后,他和侄子相依为命。叔侄二人先后去世后,西空桑村里就没有伊姓人了。
  
  伊尹后人在开封
  
  张俊昌说,空桑村里有伊尹庙,他小时候还见过,该庙占地数百亩,商王沃丁曾多次到此祭拜,宋真宗也曾到此祭拜,还在庙里留下了碑刻,现在这块碑仍存在。《杞县志》里记载:“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真宗皇帝东巡,归至雍丘,莅空桑伊尹庙,祀伊尹并立石,亲作序铭。”
  
  2012年10月20日,人们在伊尹庙的老址取土时无意间发现明代的伊尹碑。该碑为一残碑,只留下底座和碑的下半部分,碑的上半截不见踪影,碑文清 晰可见:“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今案,伊尹廊考之建于商周时。”据杞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高宏宪介绍,这块碑是明弘治九年,明朝县令徐钟所立。空桑村自商周以 来,每逢遭遇兵患和水患,当地百姓都要祭祀伊尹。1496年,县令徐钟到此上任,看到伊尹庙破烂不堪,就进行了重修,清乾隆十一年的杞县县志第十九卷第 24页记载了此事。
  
  伊尹庙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近年,当地为怀念伊尹,捐资重修了伊尹庙,并修建了伊尹塑像、空桑树和伊尹广场。2012年10月21日上午, 第22届中国厨师节厨师拜祖仪式在伊尹故里杞县葛岗镇空桑村伊尹广场举行,3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厨师代表专程来到这里祭拜他们的“始祖”。
  
  虽然在杞县葛岗镇空桑村已经没有伊姓后人居住,但是在离此不远的八里湾镇伊寨村,仍有伊姓人氏居住。孙润田告诉记者,通过专家们的考察和认定,他们 就是伊尹的后人,伊寨村现存有“伊氏祖茔”、“伊尹画像”、“伊尹庙图”、《河南杞县伊氏家谱》等遗迹。近年,伊姓后人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四月初八都 要举行祭拜活动。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共一册,从第11页开始为伊氏家谱世系:一代元圣尹、二代陟、三代(名失考)字获鱼……直至133代伊六壁。
  
  该谱的始创年代没有确切的文字可考,从《河南杞县伊氏家谱》的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家谱应早在三国汉、魏时期就存在,伊尹后人从汉昭烈帝时为官的第 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时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就“愈加意谱牒”之纂修,第一百二十代伊思礼增修为谱。清嘉庆九年(1804年),伊尹后人伊六壁续修《河南 杞县伊氏家谱》。
  
  伊海誉是伊尹第140代长门孙,是土生土长的伊寨村人。据伊海誉介绍,伊氏已在这一带生活数千年,传了140多代。伊海誉也认可先祖伊尹出生于杞县 葛岗镇空桑村的说法,并多次前往杞县参加伊尹纪念活动及伊尹庙会。2002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伊尹诞辰3782周年纪念日,伊寨村举行了隆重的伊尹祭祀仪 式。
  
  特别基因代代传
  
  伊荣稳的先祖是怎么迁徙到福建宁化的呢?
  
  千年古县宁化,属于三明市,地处福建省西部的武夷山脉东麓。自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南迁汉人源源不断地聚拢来,特别在唐末至两宋间,客家先民 溯抚河、赣江高度聚集于宁化及其石壁地区,与原住居民相互融合,并在宋代诞生了汉民族一支新的民系——客家民系。据记载,在宋代,聚居在宁化及其石壁客家 先民有150姓以上,人口达11万之众。北宋“靖康之难”后,宰相詹学传携家眷来到宁化石壁设馆讲学,著名理学家朱熹拜他为师。在宁化居住、繁衍生息数代 乃至数百年后,伊姓后人陆续辗转迁往闽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宁化石壁被视为客家摇篮、客家人的祖地,每年吸引大批 海内外客家后裔前来寻祖晋谒。现在宁化95%的居民是客家人。
  
  伊荣稳的先祖就是在唐朝时期迁到福建宁化的。据宁化伊姓族谱记载,伊姓始祖是商朝的贤相伊尹,先祖世代居住在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唐乾符二年(875 年),伊文敏、伊文景为避乱,从河南陈留迁居福建宁化,开基宁化伊氏一族。随后伊氏一族在宁化落地生根,成为客家人的一部分,繁衍了千年。如今宁化伊氏裔 孙分衍福建、江西、广东、浙江、贵州等地。据了解,伊姓在全国范围虽然是个小姓,但在客家人祖地宁化却是一个大姓。宁化县有伊姓人口3385人,占三明市 全市伊姓总人口的88.2%。
  
  据记载,两汉时,伊姓以河南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播衍,并开始进入山东、山西等地。西晋“永嘉之乱”后,随着晋王室的南移,伊姓族人也和中原移民潮一起 向南迁徙。唐代始,伊姓开始进入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至宋代,伊姓已遍布于山东、山西、湖北、河北、天津、北京、江苏、福建、广东、云南及东北地 区等地。
  
  福建客家人近年关于基因族谱的研究表明,伊姓人的Y染色体属于一种特别的基因类型(国际遗传学界称R1b1a2单倍群),有这一基因类型的人都是从同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包括海外伊姓人。他们认为,这些伊姓人,很可能是从伊尹出生地播衍出来的。


(来源:开封日报)